家人剛過世有什麼禁忌?避開這5件事最安心
當家人剛離世,不少人除了沉浸在悲傷情緒中,也會擔心有哪些事情「不能做」、要避開哪些習俗禁忌。尤其長輩常提醒「要忌諱什麼才不會對家運不好」,但實際上哪些是文化傳統?哪些則是心理安慰?本文將一次整理常見過世禁忌與喪事禁忌,協助您在喪事期間更安心地處理每個步驟。
家人過世禁忌有哪些?為什麼大家都說要避開?
「喪禮不是只有儀式要莊重,禁忌也要顧好。」這句話許多人耳熟能詳。其實在台灣民間文化中,針對家人過世後的行為有許多流傳下來的禁忌規範,主要目的在於尊重亡者、安撫生者情緒,以及維護家庭和諧與心理平衡。
特別在頭七、百日與對年這些時間點,喪家會格外留意一些生活細節,期望讓逝者安心、家人平安。
避開這5件喪事禁忌,讓您辦喪事更安心
以下五項是喪家常見且容易忽略的家人過世禁忌,建議注意與遵守,讓整體喪禮安排更順利:
1. 忌在喪期內出席婚禮或喜慶場合
喪家成員在未滿百日或對年前,一般避免參加婚禮、入厝、滿月酒等喜事,避免所謂「喜沖喪」的民俗忌諱。
建議:若親友婚事臨近,可私下說明情況表達祝福,避免臨場參與即可。
2. 忌搬家、開張、重大啟動儀式
不少人誤以為家人過世後搬家是轉換心情,其實在風俗觀念中,這段期間「動土搬遷」被視為會干擾祖先安寧,甚至引起運勢動盪。
3. 忌整修或拆改逝者生前房間
尤其在頭七、百日或法會尚未結束前,不建議更動亡者房間的物品擺設,包括床鋪、衣物、佛像等。傳統認為,這樣做能讓亡者靈魂有個安定歸處,完成最後的停留。
4. 忌過度嬉笑、觀賞喜劇娛樂
喪家在治喪期間應保持莊重,雖不要求持續哀戚,但避免在公開場合過度歡笑、看喜劇、飲酒唱歌等行為,符合基本禮儀也讓親族間感受尊重。
5. 忌當日當夜直接辦完火化與出殯
有些家庭為求簡便,安排當天申請火化、送往塔位,但若太過倉促,反而可能錯過家人道別的時間與儀式重要性。多數專業團隊會建議至少安排兩日流程,保有道別與法事空間。
傳統習俗的重點:以尊重與誠意為本
許多「喪事禁忌」源自於宗教或地方習俗,並沒有絕對的對錯。重點在於家屬是否在處理過程中保有尊重、誠意與儀式感。
有些家屬選擇全程配合法會流程,有些則以環保自然為主,無論方式為何,只要心意到,皆可視為圓滿。
若不清楚家族宗教背景,也可請教有經驗的生命禮儀公司(如樊恩生命),由專業禮儀師說明各宗教對喪禮禁忌的處理原則,避免踩到長輩或宗親無形中的地雷。
除了禁忌,也別忘了喪家的注意事項
除了上述禁忌外,喪家處於高壓與身心俱疲的情況,也要注意以下幾點:
照顧自己與親人身體狀況:治喪過程勞累,易疲憊、免疫力下降,需定時進食與休息
情緒照顧:家人間可能因意見不同而情緒緊張,儀式過後也容易出現哀傷反應,建議尋求親友或專業陪伴
行政作業同步進行:死亡登記、除戶申請、保險理賠、財產移轉等需同時處理,建議與專業團隊協調步驟(如:樊恩生命禮儀)
小提醒:信則有,不信也可尊重他人
對於「家人過世禁忌」的看法,每個人都不同。有些人深信不疑,有些人則持開放態度。但若能在不違背自身原則的情況下,多一分尊重與包容,往往也能減少爭執與誤解。
這也是許多經驗豐富的禮儀師們最常強調的一點:喪事不是單純流程,而是一場對生者與亡者的療癒過程。
